国产化高压电缆绝缘料升级还需用户认知和支持 南方阻然电线
高压电缆绝缘料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厂家的绝对垄断,产品价格和各项服务上自然会对国外厂家形成直接竞争,这不仅有力地支持了高压电缆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进一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积极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高压电缆绝缘料实现国产化,利国利民的好事。
11月28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召开了万马高分子研制的高压电缆(220千伏)超净XLPE绝缘料”产品鉴定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西安交大、局部大型电缆企业等参加。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在产品配方、工艺技术、精密过滤与净化技术等方面具有创新性,产品经多家用户使用,反映良好;该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产品鉴定,可以批量生产。
高压电缆绝缘料国产化升级
高压电缆绝缘料实现国产化势在必行,无论是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工业发展还是对其未来发展前景都是有益的乡村架空电线入地、乡村扩张等都需要大量高压电缆,高压电缆市场广阔,因此高压电缆绝缘料需求量也有很大空间。上海电缆研究所检测中心主任吴长顺表示。
事实上,中高压及超高压、大长度、大截面、多样化和高可靠性是当今电线电缆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除了大型发电项目需采用超高压交联电缆以外,大规模的乡村电网改造对超高压交联电缆的需求也非常迫切。国目前110千伏以上高压电缆的需求约12000千米/年,年需超净XLPE绝缘料超过50000吨。高压电缆用绝缘资料国产化进程总体来说是提速。提升高压电缆绝缘资料国产化的问题比拟复杂,仅仅依靠电缆企业、电缆资料企业还不够。从源头的化工企业到终端的电网公司等都需要积极参与,需要产业链多行业协同。西安交通大学电气绝缘研究中心主任钟力生说,如今高压电缆绝缘料的研发正受到行业更多的关注。
目前,国内高压绝缘料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这种局面与我国电缆制造大国形象完全不相称。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禁运、禁销,将给我国的电缆行业和电力传输行业乃至国防、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和损失。
对此,有专家建议,国家应当从政策上还有资金上大力鼓励和支持国内有条件的知名电缆资料企业加大投入,开发国产高压电缆绝缘料,企业应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攻关,采用产学研的方法,各自发挥优势。
同时,作为国内高压电缆用户特别是电网公司应积极倡议采用国产高压绝缘料生产的高压电缆,为民族工业作贡献。
成立于1994年的万马高分子,从1995年开始做电缆绝缘料,有20多年的XLPE绝缘料研发生产经验。作为国内电缆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不只在规模、质量上领先,更重要的坚持继续的技术领先,如高压电缆(110千伏、220千伏)超净XLPE绝缘料、高压直流绝缘料、抗水树电缆绝缘料等高端产品继续推向市场。
为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发展民族产业,万马高分子在高压电缆绝缘料的研发生产方面投入巨资,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为满足生产高压绝缘料对质量、设备精度和生产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万马高分子依照高压电缆(220千伏)绝缘料的技术要求,从国外定制引进了整套高压绝缘料后吸法生产设备,先后实现了高压电缆绝缘料YJ-110和YJ-220国产化,其中YJ-110制成的高压电缆已经挂网稳定运行3年以上。
大规模使用还需用户认知和支持
目前,高压电缆绝缘料面临的发展瓶颈是行业监管部门和终端客户对国产化产品的认可度,不少高压电缆企业由于担心监管部门的态度而不得不采用进口资料。沈伟康说,企业对高压电缆绝缘料的宣传力度、与监管部门及终端电网公司的沟通力度不够,尚不能充沛消除监管部门和客户的疑虑。
尽管万马高分子成功实现了高压电缆绝缘料的产业化,但为了消除行业中存在对高新技术产品国产化的疑虑,以及存在公信力的问题,上海电缆研究所于2013年启动了长达2年多的国产高压绝缘料和进口高压绝缘料的老化对比试验,从进展情况看,国产料与进口料相当。
不可否认,高压电缆绝缘料国产化将为我国电缆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国的电力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大型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对电力电缆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在快速扩大,特别是高压电缆成为行业发展的亮点。面对这巨大市场机遇,国内各大电力电缆制造商纷纷投资高压和超高压电力电缆。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有约40家企业建有或拟建用于高压、超高压电缆生产的立塔生产线,共计100多条;此外尚有多条可用于高压电缆生产的悬链式生产线。
高压电缆绝缘料国产化突破了国内高压电缆生产的原材料瓶颈,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本钱,这不但有利于国内高压电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国内电缆企业走向国际,消化国内高压电缆生产线富裕的产能。
事实上,除了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以外,国产化高压电缆绝缘料在生产本钱、交货周期、结算方式和服务速度等方面都比进口产品有明显优势,这成为国内高压电缆绝缘料市场推广、最终实现进口替代的有力保证。